女科学家们的科学育儿观都是怎样的?
三位女科学家的科学育儿观
文|中国教育报驻新疆记者站高级记者 蒋夫尔
6月14日,由中科院妇工委主办,新疆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别承办的“中国科学院女科学家进校园——西部行•走进新疆大学”暨“新大讲堂”第四十五讲在新疆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全国三八红旗手、中科院心理所所长、中科院妇工委副主任傅小兰,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科院“百人计划”王秀杰分别作专题报告,与新疆大学350名师生谈成长、谈工作、谈生活、谈科研、谈人生。在与师生的交流中,3位女科学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家庭教育。她们有怎样的家庭教育观?有个科学家妈妈,孩子考多少分才能让她满意呢?
她们都没有给孩子报培训班
“我没有给孩子报过培训班。”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此话一出,会场一下子“骚动”起来,一阵低声议论后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的孩子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刘明强调说,“孩子可能少学了某种才艺,但他拥有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读了很多书,今天已经俨然一部‘百科全书’了,我有些问题也要向他请教。”
“我从来不相信‘输在起跑线’的说法,也不认为这话有什么道理。”刘明说,“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私人物品。鼓励、引导孩子做好自己最重要。”
刘明非常看重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小时候要她帮忙听写生字,她就和孩子商量,让孩子自己用复读机念一遍,然后再放出来听写。
科学家妈妈肯定会为孩子指导学业吧?刘明说自己几乎没帮助过孩子的学业,还告诉孩子说,你就把我当成文盲,不懂的自己想办法学会,不用问妈妈。孩子很诧异:“妈妈明明是个博士,怎么会是文盲呢?”刘明问:“假如妈妈是个文盲,你是不是还要读书上学?”孩子回答说:“是。”刘明回答道:“那不就行了吗?你把妈妈当文盲就可以了。”正是这样的引导,让刘明的孩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傅小兰是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所长,她从没主动给孩子报过培训班,但孩子特别喜欢学艺术,她会满足孩子的意愿,但从来不看重学习结果。“孩子开心就行。”傅小兰说,“成绩其实不那么重要。”
王秀杰博士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孩子今年12岁,她说之前没给孩子报过培训班,将来也没这个打算。
她们都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刘明,童年时和母亲一起在农村生活了4年。短短的4年对刘明的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那时物质匮乏,什么都要自己动手,要自力更生,很不容易。”刘明说,“我的童年是物质匮乏而快乐的,我学会了很多农耕知识,学做饭是我人生最正式的第一课。”
“我是当时村里第一个上学的女生,那时学校只有一名教师,老师给某个年级上课的时候,其他年级的学生就在操场上玩耍。体育课就是跟老师上山砍柴禾,虽然很累,但十分快乐。我小学毕业就能挑起50公斤重的东西,现在估计很多孩子都做不到。”
在大自然和农村度过的童年,给刘明留下的不是烦恼而是开心快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有个快乐的童年,现在她每个周末都陪孩子玩,甚至陪孩子踢足球。
“快乐的童年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傅小兰说,自己更关注孩子是否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生活,在快乐中学习。
王秀杰也说自己受益于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管时代如何变,让孩子快乐成长都是十分重要的。“家长不能仅看孩子学到了多少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看孩子是否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是否懂得感恩,是否有礼貌,是否有传统美德,这些往往对一个人的成长更重要。”
三位女科学家都表示,孩子是否拥有快乐的童年,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父母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需要,给孩子营造快乐成长的环境,创造快乐成长的土壤,让孩子像小树苗那样慢慢生长。
她们都深受家庭教育影响
勤劳、儒雅、内敛,是刘明对父亲的评价。刘明说:“父亲虽然从来没有教育我将来要怎么样,但我知道他希望我们可以知书达理、独立自强,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刘明说,“在家里,父亲很少说教,都是用行动来影响我们。父亲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我的影响很大。”
“父亲是工程师,他靠一本裁剪书自学做衣服,能为一家人做衣服。他遇到任何困难都从来不抱怨,这让我也养成了一个不抱怨的习惯。现在的孩子条件已经很好了,但稍不如意便抱怨不停,这点很不好。”
“从小到大,父亲都鼓励我们读书,还亲自带领我们读,经常给我推荐书,逐渐让我有了好的读书习惯。耳濡目染之中让我们慢慢意识到要做一个优秀的自己。我们家4个孩子都没上过培训班,全部大学毕业。”
“父母让我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也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益的。所以无论是做科研工作,还是当家政人员,我都会尽量做到最好。”刘明说。
“内心简单才能强大,才能对社会有贡献。”刘明说,家庭对自己读书求学、从事科研工作、做人做事都有很大影响。父亲是个内心强大的人,这也让她变得内心强大。
傅小兰说,父母的价值观对自己影响很大。“价值观决定着成功和幸福,而价值观最初的影响来自家庭、来自父母、来自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影响对孩子是终身的。”王秀杰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默默支持,还十分尊重我的想法,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发展,做自己喜欢的事。”
王秀杰说,现在不少家长乐意在社交媒体上晒孩子的成绩、孩子的表现,其实家长要理性看待自己的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不能功利,不应跟风,不能仅看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养成和素质发展。
(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7月14日09版)
链接:
刘明、傅小兰、王秀杰三位女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与卓越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长期致力于微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在存储器模型机理、材料结构、核心共性技术和集成电路的微纳加工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创造性贡献,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刘明院士以《女性同样可以兼顾事业和家庭》为题,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成才经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做的选择以及为此付出的行动。她亲身的经历、朴实无华的话语,让在座的师生强烈地感受到她对事业和家庭的责任担当。她告诉大家,在平常的工作学习中,要培养兴趣、找准定位快乐地工作,既要做好科研工作,也要经营好家庭,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认知心理学和人机交互,首次发现恐惧表情识别成绩与左侧杏仁核体积的关联,为杏仁核在恐惧表情及恐惧情绪识别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她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和“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女职工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傅小兰所长的报告题目为《定好心坐标,科学人生如兰花般绽放》,她从心理学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感悟,她在报告中强调,做任何事都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顺其自然,知足才能常乐。傅小兰希望同学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以淡定的心态,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她还希望大家能善待自己、充满热情、表达感受,多一些奉献,多一点快乐。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秀杰,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2005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并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央国家机关五四青年奖章标兵”、“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王秀杰研究员以《潜心科研 成就梦想》为题为学子们作了报告,她讲到一个人要成功,前提是要有效率,要有领悟力,要有理性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但勤奋是关键。她以自身经历,向在座师生很好的诠释了“到最优秀的地方,和最优秀的人做学问”这句话的含义。她还例举了她的硕士研究生的成长经历。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